首頁 » 分齡談教養 » 每個人都有發光的本質,不需要羨慕其他人的光亮

每個人都有發光的本質,不需要羨慕其他人的光亮

自我價值,認同
▲圖片來源:《山茶花開時》 劇照

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

作者\張天安

 

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?……你認為自己怎麼樣?……你認為你是誰?……

當你一個人安靜獨處時,上述的提問會浮現出什麼樣的答案?

我不夠好!

承接上一篇的觀點,我們知道大部分人從小活在被比較的環境中,自然而然形成一套內在的標準,內心隱隱然的恐懼、焦慮以及匱乏感所帶來動力,鞭策我們不斷的努力。成年以後面對壓力時,就很容易回到這樣的求生存狀態裡,這些鞭策自己的動力所形成的核心觀點就是「我不夠好」,甚至是「我永遠都不夠好」,對自己有很多的批判、貶抑與不接納。

薩提爾女士根據她的直覺、智慧與累積的經驗,發現「我不夠好」的信念是一個人產生困頓或問題的核心。反過來說,這也是一個人可以產生改變,變成更積極、有活力的著力點!如果一個人看待自己的信念,可以從「我不夠好」轉化與體驗到「我已經夠好」,就會看到這個人身上發生奇蹟式的轉變,這是薩提爾女士的工作被世人視為奇蹟的主要原因。

自我價值,認同

▲圖片來源:山茶花開時 劇照

人的本質與光亮

當年,很多人看到薩提爾女士和他人接觸時,在短短幾分鐘之內,就讓和她接觸的人有了明顯的改變,整個人變得光亮起來,認為她是如此的神奇,她的工作簡直就是奇蹟,但言下之意是「只有她做得到,其他人沒有辦法」。這時,她語重心長的回應:「就像在黑暗的房間裡,你們被我點燃的燭光所吸引,但是,燭光是為了讓你們看見自己的蠟燭和火柴,當你們用火柴點亮自己的蠟燭,可以照耀自己以及協助他人找到他們的光亮後,我就可以安然離去了。」

她想要告訴我們的是:「我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本質」。如同薩提爾模式的信念之一:「我們是同一生命力的展現」。因此,不需要羨慕其他人的光亮,重要的是能看見自己光亮的本質!

自我價值,認同

▲圖片來源:山茶花開時 劇照

另一個重要的訊息是,如果想要像她那樣去幫助別人,我們也可以透過類似的過程做到。她的學生們致力於整理她的工作,並進一步發展出自己的方法,讓更多人可以做到薩提爾女士的奇蹟。如果你也想要成為像薩提爾女士那樣的助人工作者(心理師、教師、社會工作者……甚至包括父母們),運用自己心中的燭光,幫助他人找到生命中的火柴,我們可以先來學習如何點亮自己生命中的燭光。

燭光是一個隱喻,代表人的本質與生命能量。如果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本質與生命力,那麼就可以慢慢的從幼年被比較、想要尋求他人認可的習慣中脫離出來,這不是一件容易的過程,但卻是值得我們投入心力的方向!

所以,你可以怎麼看待自己、你認為你是誰、你是否能看重自己,成為一個最為核心的議題!易言之,這就是薩提爾模式中關於「自我價值感」的核心概念。

薩提爾的核心概念

如果有薩提爾模式的學習者問我:「薩提爾模式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什麼?」而我只能回答一個概念的話,那就是「自我價值感」。

什麼是「自我價值感」呢?根據薩提爾女士在《家庭如何塑造人》(The New Peoplemaking)書中的說法:「自我價值感就是我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。」

這裡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,一是「我對自己」,另一是「看法」和「感受」。「我對自己」不是「他人對我」,但實際上,我們常常將他人對我的眼光視為最重要的考慮,甚至完全內化或是無意識的認同了他人的眼光,以為這就是我的真實狀態。而「看法」和「感受」是一個人不同層面的內在狀態,它們有時是不一致的,當我說:「我認為自己很好啊!」時,是自己真的這麼認為或只是說給別人聽的看法?但當你靜下來去感覺自己時,會發現不一定是正向的感受,你可能並不喜歡自己。

自我價值,認同

▲圖片來源:山茶花開時 劇照

反過來說,當你想到你自己,感覺很好、很開心、很歡喜或很平靜,同時覺得自己是重要、有價值的,或是感覺自己值得去體驗美好的生命經歷,那麼我會說,此刻的你是「高自我價值感」的狀態。

「高自我價值感」是不是所謂的「自我感覺良好」?「高自我價值感」是不是代表一個人過於「自傲」?這是許多朋友在學習薩提爾模式時常會有的提問和混淆。

自我感覺良好,通常意味著這個人隔絕外界的評價、昧於現實而自爽,只在乎自己,而不在乎他人與情境。然而,具有「高自我價值感」的人看重自己,同時也尊重他人、評估真實情境來做出回應。

「自傲」是以和他人「比較」做為基礎,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好、看不起其他低於他的人,或是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比別人差,為了掩飾內在的卑微感,而用反向操作的方式保護自己。具有「高自我價值感」的人則認為自己和他人一樣有價值、一樣重要,但同時每個人也都是獨特的,不需要比較。

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

「自我價值感」為什麼這麼重要?為什麼它是最核心的概念呢?

在接觸薩提爾模式的最初幾年,如果問我薩提爾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感受,我會說是「滋養」。我感受到在學習這個模式時,內心從感覺到乾枯的狀態受到了滋養,不管是工作坊講師們的呈現,還是在學習過程中被對待與提醒的方式,似乎都在跟我說:「你比你所認為的自己更好」、「你已經夠好了」、「你是獨特而美好的生命」……。一開始我是驚訝而懷疑的,隨後我體會到我對自己的批判和不滿其來有自,主要是成年之前父親對我嚴格要求所形成的習慣。所以,當我透過學習用另一種不同的眼光看自已時,讓我感受到被滋養,原來我也可以是好的。

十多年前,我參加瑪莉亞老太太(Maria Gomorri)的轉機工作坊。當時我感覺人生灰暗,因為我是個養子,為了傳宗接代而被收養,內心有著強烈的矛盾感,一方面覺得自己好像很重要,另一方面卻在想自己難道只是傳宗接代的工具嗎?除此之外,我活著還有什麼用呢?從十歲發現自己養子的身分之後,二、三十年來,這樣的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,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,覺得自己是一個尋求生命意義、不斷的追尋卻沒有答案的流浪者。

自我價值,認同

▲圖片來源:山茶花開時 劇照

在工作坊中,當我完成了「原生家庭圖」的作業給瑪莉亞老太太看時,她細細的端詳圖上眾多的兄弟姊妹以及密密麻麻的關係線,說了一句:「這家庭圖畫得好美啊!」我驚訝又有些開心。隨後,做了我的原生家庭雕塑,在聽完我描述在生父母和養父母兩個家庭穿梭的無奈後,她站在我身邊,指著雕塑中「小時候的我」的扮演者說:「你看,這是兩個國王和皇后所寵愛的王子!」那一刻,突然有道亮光照了進來,看待自己的心態從一個棄兒變成一個尊貴的王子,雖然當時還在半信半疑,但隨後的幾年,這樣的眼光已經逐漸地滲透與渲染了我的生命,生活的色調也開始從灰暗轉變成明亮多彩。

薩提爾模式相信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自我評價的中心,不管你願意或不願意、不管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,它都存在在我們的內心,深深地影響我們。當我們覺得自己夠好、有價值、有意義時,我們的生命力(生命能量)就會提昇,態度就會變得積極、有效能、正向看待自己或他人,同時,可以運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和潛能,去面對生活與生命中困難或巨大的挑戰。反之,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,生命力就會降低,可能變得焦慮或是沮喪,容易被生活中的困境卡住,甚至選擇逃避或放棄。

對我而言,薩提爾所有的工具和概念:原生家庭圖、冰山、曼陀羅、家庭重塑、影響輪……等,都以「提昇自我價值感」為重要的起點和終點。在中間的過程中,認識自己、連結渴望、轉化創傷、重新擁有自己的豐富資源、提升生命力,最後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!

給孩子最好的資產

我常常在工作坊中和父母、教師們分享,我們可以留給孩子最好的資產或禮物,就是他們在成年以後擁有的「高自我價值感」,這樣我們就不必擔心他會走錯路,或是放棄自己──因為一個具有高自我價值感的人,是能夠看重自己,也很願意尊重他人的,對於生命中的逆境,他會接納、面對,不會自暴自棄、輕易放棄,對於這樣的成年人,做為父母和師長的我們也將會很放心與安心。

然而我們如何能留給孩子這樣的資產呢?最重要的兩個途徑:一是父母具有高的自我價值感,做出示範,讓孩子自然的模仿與學習。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看待孩子的眼光,不僅僅是根據他的行為表現,更是根據這個孩子的本質與光亮,讓他感受到自己和父母一樣是有價值與重要的人。

兩個方向的選擇

當我們遭受挫折,情緒低落時,常常會感覺自己不夠好,有時會逼迫、苛責自己更努力、做得更好,有時會無力、無奈的選擇放棄,這些狀態都很常見,也都很可以理解。因為,它們是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、所養成的習慣。

自我價值,認同

▲圖片來源:山茶花開時 劇照

然而,這也意味著,我們現在長大了、成年了,有更加足夠的能力與資源,可以開始新的學習,可以為自己做出自己喜歡和想要的改變。這是一個選擇!

當你學習了薩提爾模式的成長課程,請記得一件事,我們仍然會在這兩種狀態裡擺盪,一下覺得自己很好,一下又掉回過去的模式,覺得自己很糟,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寬容、更多的慈悲,明白這是選擇,是兩個方向的選擇,然後繼續堅持下去,走自己喜歡和想要的路!

 

自我價值感,薩提爾,教養

▲薩提爾自我療癒之路:一場關於連結渴望、提昇生命力、轉化創傷的內在旅程

采實文化】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【薩提爾自我療癒之路:一場關於連結渴望、提昇生命力、轉化創傷的內在旅程

推薦閱讀
處理情緒不能圍堵,只能疏導!如何教會孩子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?
「要勇敢不可以哭!」情緒越是壓抑,只會讓孩子失去處理情緒的能力

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

采實文化

采實出版集團,自2010 年成立以來,堅持「做讀者需要的書」。專注眼光精準的選書,切合時代需求的議題,頻頻推出膾炙人口的暢銷書。成立不到三年,即被譽為「最有實力的小出版社」,稱霸健康生活書籍市場。
成立不到五年,便已具備綜合型出版社雛形。出版品陣容,從「健康養生」、「生活飲食」主題出發,擴展到「親子」、「童書」、「商管」、「心靈勵志」等多元領域。旗下有采實文化、貝果文化、核果文化等三個出版品牌。


我要回應

我要留言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