鬆開原生家庭的情緒枷鎖,幫助孩子撕掉「我很糟糕」的標籤…
作者\周慕姿
「不知道為什麼,如果身邊的人有情緒,常常會影響我的心情。一旦有人心情不好,我就會覺得有罪惡感,好像是我做錯了什麼。在工作上,這樣的性格讓我很辛苦,因為身為主管,當我訂定目標,希望其他人達到,或是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現得不好,甚至犯錯,當我需要指出問題時,我會非常猶豫。因為我會擔心他是否會因為我的指出而受傷難過。
「因此,即使我腦子很清楚,我做的是對的事情,我仍然會因為別人的情緒而非常自責。這種個性,會讓我負擔太多責任。我會寧願我自己去做,因為我實在無法承受別人的情緒。以至於到最後,每個人的『心情不好』,不管與我有沒有關,好像都變成我的責任、我得解決的事,而我快要被這個責任壓垮。
「後來我才發現,這個罪惡感,一直以來根深柢固在我跟媽媽之間。我媽媽是很擅長用『情緒』管理我的。如果我有做錯什麼事,她會一直不跟我說話,也不會讓我知道我做錯什麼,我得一直猜……後來我養成一個習慣,就是不管如何,只要我媽一不開心,我就是先說『對不起』就對了,即使我根本不知道我做錯什麼。

▲ 圖片來源:少年的你 劇照
「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很小的事情,雖然不停地出現在我和我媽的互動中。但現在想來才發現,我會一直拚命做、拚命做,就是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『對不起別人』。我做那麼多,只是想讓別人開心起來,而這個互動感受,就跟我和我媽的狀況是一樣的……」
在「心理控制」那一個段落中,我討論到父母用一些方法來心理控制孩子,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。這種「引發你的罪惡感」,正是一種最常見的「心理控制」,也是「情緒勒索」最常被應用的方式之一。
不過,孩子原本就會有把家庭的問題歸責在自己身上的傾向,當遭受羞辱創傷的孩子又必須承擔過多的罪惡感時,那種「不管發生什麼,都是我的錯」的自我歸責、自我貶抑的習慣,就會不停地鞭笞孩子的內心、打擊孩子的自尊。
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,會很容易在與他人的相處關係中焦慮,拚命地留意每個人的情緒與神情是否有何不妥,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表現與行為。
「焦慮」就成為這個人與他人相處的主奏,而麻煩的是,這個焦慮可能沒有辦法這麼快被辨識。因為,它已成習慣。
另外,遭受過霸凌的孩子,也很容易會出現「都是我的錯」的感受。因為當一群人都對你不理不睬,或是做出欺負、冷淡、輕蔑、嘲笑批評,甚至行動上的攻擊行為時,你會誤以為自己真的是做錯了什麼,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。
特別是「檢討被害人」的習慣,會讓整個團體誤以為:「你會被這樣對待是有道理的」、「不然怎麼會這麼多人這樣對待你呢」,而無視於這個團體本身需要負的責任。
特別是有些情況下,老師或家長在面對霸凌事件時,會出現這種說法:「別人不應該欺負你,但是大概你也有什麼問題吧?不然別人為什麼會欺負你?」這種說法會在孩子心中,加強「就是因為我有問題,所以才會被欺負」的印象,而產生這種「都是我的錯」的內在負面標籤。

▲ 圖片來源:少年的你 劇照
許多孩子就在成人之後,就像是當初那個辛苦生存的孩子一般,繼續努力地想要彌補一切:解決著別人的問題、負著別人的責任。而關於自己的人生,就在這樣的消耗中,消失在為眾人的奉獻中。
▲ 我很糟糕
在這些內在負面標籤下,最後得到的結論,都跟「我很糟糕」有關。我很糟糕所以不值得被愛、我很糟糕所以做不到別人期待、我很糟糕所以沒辦法被接納都是我的錯……這種如影隨形「我好糟」的感覺,就像背後靈一樣,一直跟著我們。
這些帶著「我很糟糕」與羞恥感的內在負面標籤,會讓我們在關係中產生各種樣子,影響傷害關係。當然,也傷害自己。

▲羞辱創傷:最日常,卻最椎心的痛楚
【寶瓶文化】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【羞辱創傷:最日常,卻最椎心的痛楚】
推薦閱讀:
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原生家庭,而是這3種「駭人的母親」
原生家庭絕對會影響未來人格? 讓心理學家告訴你「擺脫束縛」的秘訣
我要回應
2023-04-02 05:20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