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分齡談教養 » 教養方式 » 作業拖到最後一刻、工作無法按時完成!「拖延症」有多可怕?

作業拖到最後一刻、工作無法按時完成!「拖延症」有多可怕?

拖延症,心理,作業

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

作者\劉媛媛

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叫作《拖延心理學》,被視作戰勝拖延症的「聖經」。這本書在準備出版的時候,因為作者的拖延症,面世的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整整晚了兩年。

就在這本書終於完稿之後,作者珍‧博克與萊諾拉‧袁如釋重負,決定開車出去玩。然後發現,她們的車被拖走了,因為一直拖著沒有繳停車費。這說明什麼?

就連拖延心理學的專家也戰勝不了拖延症啊!它好像一種新型癌症,難以治療,容易反覆,患病之後,耽誤終身。在學生時代,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事情:放假第一天,你下定決心要先把作業寫完,可是當你真正動筆的時候,你並不想寫,考慮到假期還有很長,你就去玩了,去打遊戲、去看電視,隨著假期一天一天地度過,你越玩越焦慮。

不過,就算焦慮也比寫作業開心,所以你就一直玩到了假期的最後一天,當你發現截止時間馬上來臨,拖到無法再拖的時候,就會瘋狂地趕作業。你徹夜不睡,終於在最後一刻連矇帶抄地把作業趕完。

那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?第一個感覺是很爽。因為在那麼短的時間內,你就把讓你整個假期都在焦慮的作業做完了。第二個感覺是不夠滿意。這種節奏下趕出來的作業,品質是可以想像的,尤其是當你的作業發還回來,上面有一個不滿意的分數時,或者老師給了一句不佳的評語時,你的上進心就會作祟,下定決心以後不再拖延。

你堅信只要早點開始,一定可以做得更好。但是到了下一次,你還是會陷入在這個圈圈裡循環:覺得來得及所以不著急—一直恐慌地拖延著—拖到不能再拖就倉促開始—以一個低品質的方式完成。

拖延症,心理,作業

拖延症有多可怕呢?

它帶來的惡果,不只是某一次作業沒有寫好,被老師批評;不是某一次工作沒有按時完成,被老闆扣錢;也不是一時屈辱和幾句自責。拖延一次又一次地在你的人生當中發生,最終會帶你走向永遠都很平庸的人生。

因為倉促之間完成的那個作品—不管是老師規定的作業,還是老闆指派的簡報,根本彰顯不了你的真實水準。這個社會競爭非常激烈、天才太多,縱使你把全部的才華、全部的努力都拿出來拼,都未必足夠。然而因為拖延症,每次你發揮出來的實力,根本連真正實力的一半都不到,可是你就把這樣一個勉強的結果交給了老師或老闆,最終你甚至會很可笑地覺得自己好像挺努力的,因為你通宵工作。

但現實就是這樣,在拖延之下你會慢慢地越過越平庸,因為你給出的東西永遠都不是最好的。令人難過的其實不是我們的人生多麼平庸,而是我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,只要能夠克服拖延,只要能夠早點開始,只要能夠充分準備。

我忘了我是什麼時候患上拖延症的。上小學的時候,我是班上暑假作業寫得最快的那個人,在放假的頭幾天,我會搬個很大的凳子到院子裡當我的書桌,再搬個小椅子坐在書桌前,就這樣,一路寫到天黑,連續寫三五天,就能寫完全部的暑假作業。縱使有時候母親放假帶我去親戚家拜訪,我也會帶著我的暑假作業一起去。寫完作業以後,我就可以盡情地享受整個暑假。

拖延症的開端是從初中開始的。那時候我成績一般,不喜歡學習,解題對我來說變成一件難熬的事情,在學習中我無法獲得成就感,所以每次打算開始學習時都要磨蹭拖延。那時候我迷戀許多作家,他們寫的小說就是我獲得即時滿足的來源,我用它們來把學習的痛苦延後。

工作以後也常有拖延。當我一步一步分析拖延的過程,發現其實拖延就是在某一刻發生的。在哪一刻呢?就是你準備去學習和工作的那一刻。那一刻的你彷彿站在一個分岔口上。你面臨兩個選擇:一個選擇是滑手機、追劇、玩遊戲,這個選擇被我稱為「快樂的小路」。這條小路會通向短暫的快樂、即時的滿足。

另外一條小路是去工作和學習,這條小路被我稱為「痛苦的小路」。選擇這條路的你,剛開始的幾分鐘會非常痛苦,忍不住想要放下手頭的工作,去看一眼你的手機。

兩條小路在入口處的區別就是這樣:一條小路讓你立刻感受到痛苦,一條小路讓你立刻感受到快樂。可是如果你順著小路繼續走下去,事情就會發生變化。在快樂的小路上,你的快樂會越來越少。隨著截止日期的逼近,你看電視劇和玩手機的同時,會感到越來越焦慮,會越來越不開心,一直到焦慮的程度完全超過眼下的快樂,你就會放下手機和遊戲,不再玩樂。

而痛苦的小路則不同,它的入口之處讓人很難受,剛開始學習、工作的時候,需要極大的毅力去克服快樂的小路的誘惑。但是隨著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,你會獲得一種成就感,這種成就感在你把整個工作和作業都完成的時候會達到頂點,那一刻的快樂是無可比擬的。如果你的工作還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和讚美,那就是附加的分數,你會得到快樂之上的快樂,這是你把痛苦的小路走完後會遇到的事情。

所以經過分析以後就會發現,其實拖延就發生在兩條小路入口處,也就是我們準備開始工作的那一刻,真正開始學習和工作以後,痛苦就會減輕。如果在入口處可以克服快樂的小路的誘惑,就能在痛苦的小路上走下去,最終獲得成就感和真正的快樂。

怎麼做才能在選擇的那一刻控制住自己呢?那就需要分析一下,每次站在路口選擇時,會被快樂的小路吸引的原因是什麼。其實我們內心本身是有責任感的,它會驅使我們去做那件痛苦但是有意義的事情。但是每次放縱的念頭都贏過了堅持的理由,這到底是為什麼?

第一個原因,就是你給自己設置的任務太艱巨,或者你沒有辦法勝任任務本身。也就是說,痛苦的小路太痛苦了,獲得那個成就感的機率很低。

我大學寫論文的時候,總是忍不住拖延。因為大學四年並沒有系統地訓練寫論文的能力,我對本科專業的興趣也不高,就連題目都是跟著教授糊里糊塗選的,所以寫論文的時候真的無從下手。

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難了。我沒有自信,覺得自己挑戰成功的機率很低,覺得自己一定寫不出什麼好東西,所以下意識地不想面對。同理,上初中的時候在學習上開始出現拖延,也是因為對一個後段生來說,做題真的太難了。

第二個原因,主要是因為完美主義。

完美主義的人拖延,不是由於對任務本身的恐懼,主要是不想面對不完美的自己。我在寫作本書的時候,無數次因為完美主義而不想下筆。許多作家都有這樣的毛病,一下筆就會發現自己寫的東西不夠好,起碼不如自己想像的好,所以他會不想面對自己的不完美,不想面對一個差勁的作品,於是就開始拖延。

再往下,拖延的第三個原因,就是對未來的自己過於自信。

人會低估未來任務的難度。之前我們說過的那個心理實驗,就是讓受試者為自己接受的任務去設置完成的時間。研究人員發現,如果讓這個受試者今天就行動,他會給這個任務設置五天的時間完成。但你讓他一年之後再做這個事情,他就會高估自己未來的能力,低估未來任務的難度,同樣的任務,他會設置更短的完成時間,可能是三天或者兩天。

所以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拖延,是因為真心覺得自己完全有足夠的時間來拖延,不必著急。一個本來需要五天甚至更長時間完成的任務,我們會認為自己未來花三天就可以完成,所以一直拖到只剩下三天的時間,然後勉勉強強地做出一個差勁的東西。

我在讀書會裡每週都要講一本書,這本書分為五天來講,每天講十五分鐘左右。如果我當天做這件事,我會認為十五分鐘的講述至少需要兩個小時的看書和錄製時間。但是如果你問我下週錄製一本書需要多少時間,我會認為我只要花三、四個小時就可以錄完整本書。顯然,這個估算是錯誤的,所以當我從容地拖到最後,發現三、四個小時完全不夠,只能深夜加班完成。

這個問題,一直到我明白了發生的機制才克服掉。拖延的第四個原因,就是我們的大腦會小看未來的收益,只看重現在的收益。

如果有兩個選擇:這週給你一百塊錢,或者一年後給你一千塊錢,你會選哪個?你可能說:我會選擇一千塊,我又不傻。但是生活當中,未來的收益不會這麼明確。

努力學習和工作會獲得好的生活,但好的生活並不像一千塊那樣明明白白地標價,這種好處和馬上去打遊戲、看電視的好處相較起來,就沒有一百塊對比一千塊那麼明確。

所以長遠的不明確的好處,哪怕重要,也會被低估。我們的大腦會無限地放大眼前的收益—打遊戲獲得的那點快樂,這也是我們會拖延的原因。

拖延的最後一個原因,就是自我欺騙。

很早以前我就發現了「家務陷阱」的存在,所以後來我不允許自己做家務。家務陷阱是什麼意思呢?當我一天當中有三件事情要做:寫一篇文章;出門送狗去洗澡;把臥室收拾乾淨。這三件事情的難度對我來說是這樣的:把臥室收拾乾淨最簡單,出門送狗去洗澡一般,寫一篇文章最難。

你說我會先做哪一個?我很有可能會抑制不住先做家務。家務也是一件應該做的、正確的事情,而且難度又不大,所以我們心安理得地用這種簡單的任務,去替代真實的、重要的、困難的任務。這也是拖延的一種。當你終於把家裡收拾乾淨,時間也差不多用完了。當我們每次想要用簡單任務作為困難任務的拖延理由時,家務陷阱就出現了。

以上就是我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析出來的拖延的原因。

拖延症,心理,作業

推薦閱讀
打回規律作息的小幫手,慣性拖延必備八個APP
爸媽知道嗎?愛「拖延」的終點恐是「憂鬱症」!

蘋果屋出版社】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【精準努力,我不想死於一事無成

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

專欄作家

想投稿想分享,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!


我要回應

我要留言

推薦閱讀

揮別突發漏尿,重拾乾爽自信生活